2007/02/14

百科全書的威力

狄德羅,他是整個十八世紀的樞紐人物,不僅因其百科全書的功業,也為其他幾項成就。...狄德羅年紀較輕,名氣較小,是個鄉下孩子。父業是打造餐具,必須靠鬻文、教數學、翻譯英文書方得以在巴黎出人頭地。其中一部待譯的作品,即三卷的「錢伯斯百科全書」,結果卻因此引發了一樁耗費他二十六載光陰、身心健康幾乎為之崩潰的鉅大工程。原來出版商拉布及其顧問,不僅打算僅只譯出並擴增「錢伯斯百科全書」內容,而且決定推出一部全新作品---足足有八大冊,「由一批飽學之士」執筆,在各方面都超越當時已有的要覽書(所謂的要覽書,是指對於當時最新的新知所做的簡介),書名的次標題,即顯示其幅度之廣『藝術、科學與工藝之百科字典』。範圍如此之廣,自可提供無數機會迂迴導入前衛先進思想。(從黎明到衰頹中冊,頁645,RN6) 百科全書存在的意義,在現在看來,只不過是一部工具書而已。且已有逐漸被網路取代的趨勢。看看維基百科與雅虎奇摩的知識家,還有誰認真的在翻閱「大英百科全書」?我想它只能算是一種書房的美麗裝飾品吧! 但是,如果將百科全書擺回狄德羅的時代,其存在意義也就不是專供查閱之用,那麼的膚淺。而具有三大功能:其一,提供導入前衛先進思想的機會,即提供文藝復興、啟蒙時代至科學時代以來所有的新發現、新學說與新技術,有一個自由發聲的管道,以對抗守舊人士與天主教會的壓迫。其二,實則類似今日的科普書,面對無時無刻的新事物(遍及百種科學,與零星不斷的發現活動),人們需要一套簡明、嚴謹的書籍,以快速的解答其所面臨的新時代。其三,批評不合宜的創作,也創造新潮流。因為掌握文化詮釋權的人,才能夠真正掌握文化與社會的脈動,才能夠發揮其影響力。而百科全書的價值,不在於今日的工具書,而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管道,闡述、發揚各種理念與科學的發現,而這些東西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有其迫切需要性,所以它有價值性與重要性。時至今日,言論自由、獲取資料的管道多元,再也不需要以百科全書作為說明理念的園地。另單就時效性而言,雜誌或是週刊都比百科全書來的迅速,在份量上亦更顯輕薄,也更合乎人類怠惰的個性。所以,百科全書自然漸漸的失去它的舞台。 時至今日,網路搜尋不論是在時效性、資料豐富性與搜尋方式上,均較百科全書為優。僅在資料的權威性與正確性上面有待加強,但是無論如何,紙本的百科全書被取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