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獲得很高的評價,而它的故事情節讓我感興趣。本來想趁著上映的時候去看,可惜當時在趕畢業論文,所以一直沒有空出時間來看。直到上個月的月初我放結訓假,意外的在白鹿洞看到了它,當時我就告訴我自己,有空一定要把它借回去看。但是,軍人的有空通常都是不固定的,隨時隨地隨著心情在做轉換,這一刻有空,通常下刻轉過身來,就是我很忙,寶貴的假期應該浪費再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補眠。一直到下部隊放銜接假之後,我終於強迫我自己把片子借回家,找時間把它看完了。
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內容很簡單,講的內容也是陳腔濫調的家庭價值。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最後的半個小時,我卻看的如此心酸,如此難過。它主要是在描述魁北克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傳統家庭,家中出了一個同性戀兒子,父母子女與家人間的互動。作爸爸的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沒有遺傳到他優良基因,作媽媽的把一切都交給上帝,作兄弟的時而揶揄,時而嘲諷,但在必要時卻又挺身而出,而主角在家庭壓力與做自己之間來回掙扎,不斷的徘徊,遲遲無法做成抉擇。一直到雷蒙去世之後,家人間重新檢視彼此的關係,壓抑、不願面對現實並無法解決彼此間的心結,重新調整自己、檢討自己,無論如何他總是自己的家人,並不因為他是同性戀或有其他的缺陷而捨棄他。包容與諒解才是對待家人的唯一真理。回頭去看看那些你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或許你會有另一番體悟。
在當兵之前,我把家人的關愛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新訓的過程中,讓我有機會重新思考彼此的關係,讓我對這部片有其他的感觸。或許這就是一種成長吧!沒有人有義務為其他人付出一切而不要求任何回報的,而父母總是在你最孤立無援的時候,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將你從無盡的深淵中拖出來。因為有家的保護,讓你我衣食無虞,不必關心自己的口袋中還有多少的零錢,還可以過多久啃土司、吃泡麵的生活。(這些都是我自己與大學同學的真實經歷,現在看來或許沒有什麼,但這樣的日子必須自己經歷過了、辛苦過了,才會懂得惜福與知足。)
也感謝老天爺,讓我可以在當兵之後才看到這部片子。如果沒有新訓那段日子的磨練與反芻,我應該會認為它是一部濫片吧!
附註 : 最近電腦壞掉了,如果有急事請傳簡訊給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