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下篇)

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02--白玫瑰
從論語中,「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說明與「宰我問三年之喪」的對談中,可以發現:孔子強調對於父母死後之喪葬祭祀,均必須合乎禮的規範,在禮的要求之下進行。而何謂「禮」?怎樣做方才算是不失禮?禮的標準何在呢?採集時代對於禮的要求、農耕時代對於禮的要求、工業時代對於禮的要求與商業時代對於禮的要求,是否相同?以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對於禮的要求也應該相同嗎?以青銅器作為農具與以鐵器作為農具的生產效率,何者為優?以鐵器作為武器,相較於以青銅器作為武器,何者具有較高的殺傷力?



舉例而言,喪家本想舉行一個簡單、隆重的喪禮。因此,將所有敲敲打打的儀式全部取消,懇辭一切的花籃與奠儀。不過,親友長輩的一通電話,就讓最初的設想全部翻盤。傳統喪葬儀式中,該有的全部沒有少,除了仍然堅持懇辭奠儀之外,其它的部分幾乎失守。因為親友的意見,使得喪禮的等級從小型家庭追思會,升格成為大家族的公事。


而到底怎麼樣算是「不失禮」,讓我產生了疑惑。在一連串的誦經聲中與三跪九叩下,我一直在思索這件事。大家有共識就是不失禮嗎?符合眾人期待就不失禮嗎?可是大家都囿於其固有的經驗、見識與能力,因此對於禮的理解,也就南轅北轍。喪禮的部分,就發生了很大的磨合與堅持,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晚輩妥協。而我爸爸的堅持,也就這樣的情況下消失,。同樣的情況出現在花籃,有人認為擺設花籃是鋪張,也有人認為只有擺設花籃,顯得過於儉樸。有輓聯與沒有輓聯,有立委、市長、市議員與里長到場致意,到底重不重要?中庸之道在哪裡呢?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何,或許莫衷一是。但是,整場喪禮就在這些爭執與混亂中走調。


禮在人與人交往的社會中,必然存在。但是,該怎麼做,分寸要怎麼拿捏,標準在哪裡,卻沒有人可以指導我們。禮的精神可以延續,但是禮的作法卻必須與時俱進。依據孔子的看法,認為無論是喪葬或是祭祀,均必須做到「禮」。

而在「三年之喪」一文中,宰我提問的重點,在於禮樂的革新,而孔子沒有回答禮樂該如何革新,而只是暢論主觀上對於父母的孝心。這樣的對答結果,雖然孔子略勝一籌,不過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卻毫無助益。因為主觀上的孝心,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可供衡量、判斷。


根據孔子對於禮的看法,認為真正可以作為喪禮行為規範的評斷標準者,應該禮的本質。外在的禮儀、禮節、禮貌,都只能算是形式而已,必須要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內心真正的情感,才是禮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孔子才會在宰我問「三年之喪」時,提到「女安乎?」。(相關文章02:三年之喪 )

此外,孔子也曾提到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論語 陽貨17)在林放問禮的本質時,孔子也曾提到相類似的概念。認為禮的本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第3)禮不單單僅是玉帛,樂也不是是單純的鐘鼓而已。也不是窮盡奢華鋪張、講究繁文縟節,就合乎禮。不管是玉帛,還是鐘鼓,鋪張奢華的排場,都是最表面、最形式的禮。「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征戰、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禮節儀式。而「禮」的外在形式來展現,主要在體現對於內在精神的重視。因此對於「禮」,必須回歸其本質觀察。


因此,回歸到喪禮與祭禮的本質來觀察, 舉行喪禮與祭祀之目的在「追思逝者,撫慰生者」與「慎終追遠」的思想。如果在外在的形式或行為舉止上,能夠體現此項內在精神,應可認為合乎禮之要求。如果以「追思逝者,撫慰生者」與「慎終追遠」的標準,重新檢視喪禮與祭禮的儀式,確實有很多部分必須被重新檢討。


喪禮中有太多的規定與儀式,在現在的眼光中看來,早已不合時宜。舉例來說,在喪禮的儀式中,家屬披麻帶孝,有意義嗎?收奠儀、送毛巾,是否有其必要性?祭拜時必須使用幾副牲禮、幾條棉被,為了這樣的事情,而使得本來感情就淡薄的親戚之間,更形末路,是否得不償失?出殯時,沿路灑冥紙,這樣的作法是否有待商榷?百日之內不得理髮、修鬚,是否合乎現代人對於禮儀與衛生的要求?對年之內不得入寺,或是至他人家中拜訪,是否妥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眾人皆曰禮俗如此,不可違逆。但是,似乎沒有人會去質疑傳統的正確性與其價值。好的傳統必須保留,而不合乎時宜的傳統,就是陋習,必須被革除。「三年之喪」就是春秋時代該被革除的傳統,而在今日的喪禮活動中,類似三年之喪的例子,其實多不勝舉。圍路封街辦喪事,敲敲打打、誦經、燒金、停棺30日,在農村鄉下地方,地闊人稀,自然沒有問題;在都市的小巷子,就會造成交通堵塞、侵擾鄰居的居住安寧,自然就是不合時宜。


而且尤為重要者,係這樣的儀式,有助於達到「追思逝者,撫慰生者」與「慎終追遠」嗎?如果無助於此一目的,則上開儀式即不合於禮的本質,而違反論語中「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基本要求。由此觀之,則上開傳統喪葬禮儀中,不合時宜的部分,確有變革之必要性。而首需改變者,就是眾人對於固守喪葬禮儀傳統的堅持與觀念的改變。畢竟改革者最大的阻力,就是來在於保守者對於變革的疑慮與傳統依戀。而這個部分需要時間的洗禮,才能克盡全功。












相關文章01: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care)
相關文章02:三年之喪
相關文章03:理想的喪禮
相關文章04: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上篇)




延伸閱讀01:漸入詩境 我讀四書論語林放問禮之本 (2008.09.05)
延伸閱讀03:宰我問三年之喪(2008.09.05)
延伸閱讀04:孔子(2008.09.05)
延伸閱讀05:傅佩榮 從三年之喪看人性 (2008.09.08)

3 則留言:

  1. 即使你講了一大篇道理
    但你也是信仰著:
    當你過身時要有一台電子花車的儀式啊....
    還是你已決定放棄這個儀式?

    回覆刪除
  2. 你?
    走??

    我:
    想走...

    回覆刪除
  3. ㄟ 我等下會去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