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5

屏風表演班「京劇啟示錄」

屏風表演班京劇啟示錄

最後是屏風「京劇啟示錄」。它讓我對悲劇有另一層的認識。從時間的長度上來說,它算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劇,讓人從頭笑到尾。也因為如此,它讓我知道,悲劇,不需要從頭悲到尾,也不需要刻意的鋪呈。而只需要一個點,一個勾動你內心產生悲劇化學變化的點,只要那個點被觸及到了,就會發生共鳴。即便你不瞭解使自己悲傷的原因亦然。有時候一個點的影響力,遠大於露骨、刻意的情感表白。 那是一種領悟的感覺,或許可以用「甜蜜點」(sweet point)來形容。

而這部舞台劇,講述的內容是「京劇」。算是李國修較為擅長的「劇中劇」表演模式。而透過舞台劇的內容來瞭解京劇,卻是一件特殊的事情。相較於歌仔戲而言,京劇事實上是過去上層權貴階級的高級娛樂。即便是為了迎合上層階級的需求而應運產生的娛樂類型,仍然無法抗拒娛樂走向精緻、經典之後必然的命運,就是小眾與市場流失的窘境。

誠如洪醒夫於「散戲」一文中金發伯所言,「我看我們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大家這樣懶散隨便,怎麼能夠把戲演好?今晚這一場,大家拿出精神,認真做,不管有沒有人看,我們要演一場最精采的!……我選的戲目是『精忠岳飛』,演『十二道金牌』,『玉山』的招牌戲!妳一定記得以前我們演這齣戲時,台下人擠人的好光景……我們一定要好好做,做完這一場,我想,『玉山』是應該解散了,大家去找一點『正經的』事情做,好好過日子,從此以後,誰都不要再提歌仔戲了……。」

而「京劇啟示錄」當中的梁老闆,也有著相同的感慨。面對外部的戰亂與戲班內部的人事輒傾,票房收入不如預期,營收的數字入不敷出。這樣的場景,其實也預言著京劇的黃昏。而它所面臨的困境與傳統的戲曲一般,在早期缺乏娛樂的年代,京劇無疑地滿足大部分人對於娛樂的需求。但在電視、電影...等等新興娛樂方式的出現,京劇與傳統戲曲的式微,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讓傳統的戲劇走出一條新路,李國修在戲中透過朱陸豪老師所飾演的角色口中,講出「樣版戲」這樣看法,但這樣的路真走的通嗎,事實上我有些懷疑。相較之下,吳興國復興京劇所採取的路線,則讓我對京劇的未來,看到一個可能。

或許,「傳統戲曲如何重新走到舞台的中間,重新綻放出它炙熱的光芒與傳奇」這樣的問題,不會有解答。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眾人的努力與嘗試,為老戲找到新生命,為新戲找到舊票友,也為娛樂文化帶來新的未來。

最近,看到屏風的新戲要「六義幫」上映了。雖然,我沒有買票,但是還是希望對舞台劇有興趣的人,可以買票進場,看看這一群伶人, 因為他們是時代的縮影,也是思想的先驅。



相關閱讀:島北城東 屏風表演班 李國修的「莎」姆雷特
相關連結:屏風表演班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