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台灣的地域情結

最近,台灣對於新政府的組閣問題,討論最多的部分,就是省籍與出身問題。而這也是典型的「地域情結」。


而這樣的問題。事實上,無論是在歷 史上,還是現代,依然存在。看看美國「新英格蘭政治世家」對於民主共和兩黨均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日本「山口縣」的地方名物是總理大臣;南韓的「全羅道」與「慶尚道」有傳統上的「新羅百濟之爭」。而在中國傳統上,有東晉時代,為了解決僑姓與吳姓士族之爭的「土斷制度」;三國時代蜀漢,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多因糧運不濟,無功而返。但坐擁天府之國,卻發生糧草不足的問題,其癥結點在於以諸葛氏為首的荊襄集團把持朝政,與當地的土豪大族無法結合,造成上令無法下達,地方不願配合中央,生產力低落,糧食自然不足以支應軍需。這一點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丞相所推薦的人才可見一斑;唐代武氏為解決「關隴集團」的政治勢力,因而開科取士...。地域情節無論是在中國傳統上,或是其他國家,均有跡可尋。而這些地域之所有可以擷取龐大的政治資源,自然有其歷史背景,本文擬將討論的重點置於台灣從日據時代至當今之政治歷史觀察。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出身httpfunp.compushindex.phphot=1&stars=3&page=8#p=189877

台灣在日據時代,總督之出身多為山口縣人。此與明治維新的歷史有關。而這一切得由決定德川幕府地位的「關原會戰」說起。在關原會戰中,東軍屬德川派,西軍屬石田派,最後的結果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就是東軍的德川家取得勝利,之後就只剩下大阪夏之陣與冬之陣、淀君與秀賴自殺,結束豐臣太閣時期。而在關原會戰中,無論是毛利家,還是島津家,都屬於西軍石田派,由於投靠的陣營戰敗,而遭到減俸、降等的命運。尤其是毛利家由三國(毛利、小早川、吉川)減成二國,使毛利元就的「兩川政策」化為泡影。另外,為了大幅削弱薩磨島津家的實力,要求出兵琉球,就是當時的德川謀略。之後,於幕末時期,飽受德川家壓抑的長州藩毛利家與薩磨藩島津家,自然站在尊王攘夷的倒幕派旗下,與公武合體的擁幕派勢同水火,暗殺與 新選組就是當時的大河劇主旋律。最後在土佐人坂本龍馬的奔走下,出現「薩長聯合」與「大政奉還」的戲碼。日本因此走向君主立憲與明治維新。而維新三傑的西鄉隆盛(薩磨)、大久保力通(薩磨)、木戶孝允(長州),更是其中的功臣。但是,為什麼後來日本首相的出產地是古稱「長州藩」的山口縣,而不是與古稱「薩 磨藩」的鹿兒島呈現五五波呢?問題就在明治維新之後,薩磨藩家督西鄉隆盛為照顧下級武士利益與征韓論問題而發動「西南戰爭」,對抗政府軍。所以,在日本內閣中的政治人物多為山口縣出身,也就不足為奇。而在照顧 自己人的思考下,選任山口縣人擔任台灣總督,就變成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
 
國民黨政府與民進黨政府時期台灣政務官出身地


兩蔣政權時期,有所謂的「江浙集團」。就是透過蔣宋聯姻,將南京的政權與上海的金權進行完美的結合。因此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孔宋兩家管錢袋」的順口溜。透過姻親關係,使得江浙集團得以快速的躍上中國歷史的舞台,掌握國民政府的財政大權,也使得留日與美國毫無任何淵源的蔣中正先生,可以迅速獲得美援,被視為親美政權。江浙集團對於 兩蔣政權而言,功不可沒。但是,也因為江浙集團的貪婪,徹底搞垮中國經濟,使得國民政府不得不播遷東南孤島。「成也,江浙集團;敗也,江浙集團」。這樣的政權,在台灣因此有了外來政權,或是外省政權之說。由少數的外省人統治多數的本省人,這樣的統治自然無法贏得大多數人的認同。因為政治上的資源被少數的外來人所寡占,本省人心理上的不平衡,積壓四十年。也為後來的省籍情結埋下導火線。
 
到了蔣經國政權後期,為了因應政治民主化的浪潮,而有「吹台青政策」。台籍政治菁英不再只是聊備一格的花瓶,而有機會可以一展政治抱負。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此一政策下,最大的受益者。而在李登輝先生主政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對抗當時國民黨中仍具有強大政治實力的外省籍黨國大老,而引進地方派系的力量與之相抗衡,以作為鞏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基礎。在1998年的二月政爭中,以李登輝-宋楚瑜為首的主流派,雖然最後成功達到穩固黨內政權的結果,成功擊退非主流派。但也為日後讓台灣人深惡痛絕的「黑金政治」埋下伏筆,更為2000年的政黨輪替,種下遠因。
 
2000年政黨輪替,事實上是省籍情結、本土化浪潮的高峰,台灣「南綠北藍」的政治板塊,也於此時正式確立。因此,「決戰中台灣」成為當時最有名的競選策略。而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最大的貢獻,就是確立台灣主體性,讓所有台灣人了解台灣主體性的重要性,同時更開始對自己的另一個身份--台灣人,產生認同。政府所選任的閣員,多為台籍政治人物,南多於北,使得施政觀點不再僅侷限於「從台北看台灣」。有效的重新分配政治資源,而非將多數的資源均集中於台北一地。這樣的施政,也對國民黨造成影響,讓國民黨向本土路線靠攏,馬英九的 「Long Stay」競選策略,也可以明顯地看的到其中的鑿斧。
 
時序來到2008年,從這次的閣員名單,可以看出省籍平衡的用意,避免淪為少數統治或是外省政權復辟之譏。實則,地域情結所擔心的問題是,政治資源無法有效、公平分配,而獨厚少數特定人。如果能注意到施政上的公平分配,站在用人惟才的立場下,即便所選用的閣員均非本省籍,或均為本省籍,亦無不可。如果僅是擔心形式上的省籍問題,而忽略了能力與才華,反而本末倒置。與戰國秦王 的逐客令、清代限制江蘇人科舉取士人數何異。即便民進黨政府以台籍人士為內閣主幹,但是二次經改,獨厚財團之聲,仍不絕於耳。因此,真正的問題在於實質的資源分配,而非形式的省籍平衡。
 
用人惟才,只要願意效忠於我國,則天下之士,能為台灣這塊土地謀求福祉,又有何不可?李國鼎、趙耀東與孫運璿均非本省籍政治人物,但是他們卻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此時,李斯的「諫逐客書」,恍如空谷跫音般,又在腦海中迴盪:「...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圖片來源:
圖一:誰統治台灣?1895~1945(2008.05.14)
圖二:誰統治台灣?(2008.0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