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書本‧去旅行的故事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BookCrossing”《牛津詞典》這麼定義:「把一本書留在公共場所,讓其他人可以自由取閱,之後這個人也照著這麼做。」──書的旅行於焉開始了,這就是在世界各國已行之有年的「流放書」。


「流放書」並不是現代的新鮮玩意兒,相傳它源自上世紀的歐洲,旅人習慣將書留在咖啡廳桌上、車站座位、旅館房間給下一個人閱讀。村上春樹待過歐洲3年,寫成的《遠方的鼓聲》一書中,提到在一個山間小村的小旅館裡,「餐廳書架上有他們讀過留下來的平裝書,大家都把在這裡讀完的書留下來,同時有自己想讀的書也就帶走了。」這正是「流放書」在歐洲的最佳寫照。時至今日,拜本世紀網路交流之賜,把書流放這樣的行為有了新的名詞與新的發展方式,在英語國家,它叫 BookCrossing;在日本,它叫「ブッククロッシング」(BookCrossing的譯音);在中國,它叫「漂流圖書」;在台灣,它叫「行書」、「把書傳出去」、「書本去旅行」…。


美國 2001年故事開始…

2001年,美國軟體工程師羅恩夫婦,以BookCrossing為名註冊了一個網站,羅恩太太並繪製了一枚正在奔跑的書作為標誌,書的旅行活動就此起跑。它的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將書登錄在網站上,取得一個ID,在書裡夾一張紙條或封底貼上標籤「我不是被丟棄或遺失,如果你喜歡請帶我走,讀完後請傳給下一個人」,然後將書流放,拾獲的人可以上網登錄行蹤,並在讀完後繼續接力讓書去旅行。


這項網路活動短短不到7年,截至2008年3月為止,登錄在BookCrossing的書籍已超過400萬本,並在世界130多個地方奔跑,其中一本名為《永遠的讀者》的書,從南極洲到辛巴威,已被轉手293次。BookCrossing這個新詞也於2007年被《簡明牛津英語辭典》收錄,成為這個新流行文化的專有名詞。


原本簡單的好書傳閱行為,因為透過網路社群的功能:流放書3R──閱讀(Read)、登錄(Register)、放生(Re-lease),而讓一本書週而復始地傳遞在不同的陌生人手中,不斷在書友間分享讀書心得的樂趣,不但解決了愛書人藏書的困擾,也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種種限制。


例如西雅圖一位記者,她首次接觸BookCrossing,是在中學籃球場撿到一本運動詩集,她開始逐步搜尋,終於挖掘到釋書的一位女性。這位釋書者在電話裡用害羞膽怯的聲音告訴她「我是一個埋葬在書堆裡的老婦人」;原來書主是住在一戶無人聞問、破舊陰暗的出租公寓的獨居老人,她自從知道流放書這樣的活動後,便弄來一部電腦,從此開著老爺貨車到處釋書,這成為她獨居生活中的陽光任務。西雅圖記者形容她「在網路文字中,她的聲音是巨大的;在電話中,她的聲音是微小的。…她不知道自己對別人的影響有多大。」


也有許多熱愛流放書的老鳥,喜歡在飛航途中,順道帶著書釋放到各地,提供在機場候機的旅人閱讀。但由於恐怖事件後美國航管越趨嚴格,有一次,一位釋書人在機場座位上放了一本用報紙包著的流放書,結果不到一分鐘即警報聲大作,機場立即淨空封鎖,等危險排除後旅客還得重新登記延遲的班機。這件事讓這位釋書老鳥體認到,若要繼續當一個釋書人,選擇流放的地點須更加謹慎才行。


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友善來支持這樣的活動,例如某跨國的咖啡連鎖集團,就曾無預警地取消流放書架與書籍,引起社區居民與網友群起抗議,網友抨擊這是不可思議的野蠻行為,與這家咖啡連鎖店塑造的形象大相逕庭。後來總公司緊急派人危機處理,不但主動釋出善意、開放該地區所有分店設置流放書架,同時對網站評論也進行漂白消毒,挽救了企業形象。


中國 誰說漂不起來?

在對岸中國,流放書活動被稱為「漂流圖書」,扣除掉歷史悠久的「助印做功德」的善書,追溯最早開始出現「漂書」紀錄的,是2004年的春風文藝出版社,漂書 3本。接著在2005年,兩名年輕人到瑞士旅行時,在盧森的獅子紀念碑前,撿到一本漂流書,回國後便架設了「圖書漂流網站」,並在北京和烏魯木齊各設一個「圖書漂流站」。不過,即便推廣的人滿懷熱心,在中國「試漂」的初期,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報。例如廣州市少年宮的老師們合作設置「漂流書架」,但書架遭損壞,第二次開張,當天所有書籍便全數失蹤。


直到2006年,在媒體、圖書館和各界相關節慶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漂流圖書終於緩慢但順利地漂了起來,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11個城市陸續加入行列,頗受學生歡迎。例如2006年的世界書香日,湖南衛視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合辦全國性「春天漂流書」;同年大連啤酒節「悅讀大連」書展也安排漂流圖書活動;貴州市政府與當地書局合作,定點設置漂流書架,首漂多達1000多本…。


從2007年開始如雨後春筍在中國各地活躍起來的漂書活動,因為散播友善與浪漫的特質,如今已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時尚,成為手機「短信息」之外另一種新的交流媒介。例如一位首漂《富爸爸窮爸爸》的釋書人在網站上寫著:「我是一個工薪階層,生活並不富裕,沒有多餘金錢贈予他人。希望閱讀這本書的人會得到更多的財富。」也有高中老師寫道:「《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和《6868,一起翹班去》,這兩本彎彎的繪本很有名,…拿到漂書,中午午休放棄睡眠,躲在教室角落看。一個勁地憋著,一個勁地抽。憋不住了就硬生生地擠出兩句怪笑,…教室裡正在埋頭苦研數學題的孩子都以為我瘋了。」


日本 起步很晚但超認真

2007 年透過NHK與朝日新聞的報導,日本人才開始知悉ブッククロッシング這樣的全球性活動,兩個月後,旋即有人架設日文網站,以廣島為據點正式啟動,接著東京、北海道、沖繩也陸續跟進。日文版網站創辦人財津正人原本是位書店老闆,因為喜歡書,所以架設這個網站,想增加多一點書迷,突破出版界的不景氣,「算是對書的報恩」。以日本這樣高度開發的國家,起步這麼晚著實令人驚訝,但財津的努力,使得ブッククロッシング成為BookCrossing在全世界所架設的第一個非英語網站。


財津曾說,民間推廣的個人力量非常微薄,希望大家都能齊來響應,即便只是在家門口設一個小紙箱,都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令財津感到欣慰的迴響,已逐漸出現。例如日本丹波市經營便利商店的荻野先生,知道這個訊息後,便在店舖隔壁的休息室提供了500本流放書與電腦參與活動。京都巴黎聖母院女子大學教傳播學的岩崎教授,則稱這種活動「很帥」,在日本有可能成為一種流行。日本推廣至今不到半年,預期到年底希望達到2萬5000名會員,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中東 政府與皇家大力支持

2008年3月,一項由「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與「阿布達比文化遺產局」共同合作的流放書活動,也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國際書展正式啟動。首批共流放350本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酋長、阿布達比親王、最高軍事總長均出席啟動典禮,以示公開支持。


其實早在2006年,土耳其每日新聞報就追蹤到一本出現在土耳其Bodrum’s Türkbükü海灘的流放書,在此之前,土耳其僅發現過3本登錄在案的流放書。許多學者期待這種風行歐美的閱讀活動,能在中東各國開花結果,以挽救民眾停滯落後的閱讀習慣,但推廣活動的資金是一大問題,因此他們呼籲政府站出來支持;顯見流放書在中東國家老早就獲得知識份子的高度關注,卻也同時顯示民眾閱讀觀念並不普及的隱憂。


台灣 多次嘗試多次挫敗

在台灣,早於2003年就有網友仿效BookCrossing的模式,架設了「行書」(Walking-book)網站,2005年接著有大塊成立「書本冒險旅行」網站,但先後相繼夭折,如今僅剩一個由個人獨力推廣的「把書傳出去」,默默地繼續耕耘,以及少數書友同好在咖啡店等定點的行書交流,年輕人熱情洋溢的行書理念似乎暫時被澆熄。


一本書的流浪,從國際諸多經驗中可知,它考驗著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也突顯了人性中捨即是得、友善分享的美德;但同時,也有人批評這只是布爾喬亞的都會浪漫,甚至是傷害出版商業利益的侵權行為。無論如何,書本的旅行,相對顯示的是一個國家、甚或一個城市對閱讀推廣的重視與否,以及公民社會看待公共空間與人際互動的文明度。英語系國家成功順利的經驗、中國從挫折中終於穩定的開展、日本如火如荼的發酵茁壯、中東國家政府的推動與資金注挹…,這些都值得我們警醒、學習與借鏡。台灣對文化與知識的重視與傳遞能力,是否能相對於我們在工商與經濟上的發展程度,都非常值得大家的關注與期待。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部落格(檢索時間:2008.04.25)

活動介紹旅行故事旅行書單參與團體Q & A撿書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