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我的小小鋼琴家( For HOROWITZ)

這是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當初發現它,是某一天去台北光點看「深夜加油站的蘇格拉底」,在等待電影開場前的閒暇時光,抽空到附設的誠品書店逛逛,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我的小小鋼琴家」這部片,看了片上的文案「當他的手碰觸到琴鍵的那一刻起,我對他的愛已經不能停止了...」「我不想當鋼琴家,我只要一個媽媽」,當下就有我想看看這部片的衝動,好不容易在昨天夜裡熬夜看完了。

一邊看,聽著熟悉的旋律「給愛麗斯」、「大黃蜂進行曲」與讓我又愛又恨的「拜爾」...,一邊想起當年學琴的過往。不過,我得承認,在任何一位專業鋼琴老師的眼中,我應該算是個頑劣的學生。也因為這樣,每次有同學找我去聽音樂會、演奏會,我的心中都是一陣恐懼,想盡各種辦法拒絕。但是,我得為老師澄清一下,她是一位好老師,可惜我不能算是一個及格的學生。

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對於這部片的原片名「獻給霍洛維茲」感興趣,特別搜尋有關「霍洛維茲」(HOROWITZ)的資料,再對照本片導演兼編劇金玟叔(Hyeong-jin Kwon,或譯為權泂辰)對於這部片的來源構想。發覺他提出了一項有趣的質疑:「鋼琴大賽有辦法辨別、鑑定一位音樂家的高低嗎?音樂可以用分數予以量化嗎?情感、精神內涵這些從指尖透過鋼琴流洩而出的無形藝術表現,在眾口鑠金、制式規範之下,會不會被扼殺,而趨於琴匠樂師之流呢?

如果以同屬藝術領域的繪畫為例,單單提到梵谷的畫作,就因為人們對於美的看法與藝術的評價改變,而鹹魚翻身,身價暴漲。可是,在梵谷在世時,他的作品卻是無人聞問,一文不值。相同的事情發生在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的身上,其備受爭議的畫風在他去世之後,曾經一度被19世紀的英國評論家約翰‧羅斯金評論為「『從恐怖和醜陋,以及污穢不潔的罪惡中』獲得力量。」但在1950年代末期,卻又被重新看待。引發眾人尋找「卡拉瓦喬」的熱潮,而這樣的熱潮甚至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就叫做「卡拉瓦喬症」。

如果藝術可以被打分數、被量化,那只有找電腦來彈鋼琴就好了。人,乖乖的坐在台下欣賞即可。而這並不表示技術不重要,因為技術是所有學門當中最基本的要素,沒有熟練技巧當作基礎,再多的理論也無法被實現。技術是否熟練,這件事情無疑問地可以被量化、被充分評價,因為它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比技巧更高層次的情感、藝術表達與對美的體悟...,無形而必須憑藉個人內心主觀感受的東西,得否予以客觀評價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量化並無任何意義。因為它本身就欠缺一個客觀中立可供參考的判斷標準,它是一個浮動游移的概念,是一種主觀個人的私密想法感受:感覺對了,這場表演就有它的價值;感覺不對,再高級的音樂表演,也只不過就是單薄的技巧展現而已。無法獲得欣賞者的共鳴,而這樣的感覺無法以言語表達,當然更無法用數字予以量化,而這也是藝術存在的價值所在,也它本身的限制。

這項本質上的限制有其積極的意義,為每一位想看表演的觀眾,提供各式各樣不同觀點、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多元的藝術活動,才能刺激出更豐富、更絢爛的文化內涵,突破人們既有的思考框架,創造出另外一種可能性。

因此,有人說「藝術是思想的先驅」,它為思想提供靈感、也為思想提供燃料、更為思想提供助力與宣傳的效果。如果藝術可以被量化、制式化,所有藝術的表演,均為相同標準、相同規格下的產物,就是我們俗稱的「樣版戲」,容易使人的思想陷於僵化,讓藝術失去活力,而這是我所不樂見到的現象。

當所有的人都表演相同的東西,複製舊有的窠臼,缺乏新意,還有誰會想看表演,還有誰會想討論演出的內容。而僅為單一思想提供服務的表演,不叫做藝術,應該叫做宣傳、洗腦或是愚民。在一個表演形式統一、思想僵化的地方,不可能培育出具有公民自發性主體意識與思辨精神的人民,沒有人民聲音的傳達、批評與對於公眾事物的關心,進而督促政府履行其照料人民的義務,國家社會又怎麼能夠走向進步呢?言論自由的價值在此獲得彰顯。

在言論自由的保護傘下,藝術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得以落實。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配套措施,讓表演、思考與言論,可以在自由的土壤中,綻放出美麗的色彩。

下面是一篇夢境與蘇麻所發表的「《我的小小鋼琴家》,獻給霍洛維茲」觀後感,寫的很不錯,尤其是討論到學習音樂者的困境,特別予以引用:

金玟叔的《我的小小鋼琴家》是一部劇情非常簡單的電影:一個不得志的音樂老師、一個極有天分卻沒有良好學習環境的窮孩子,兩人在因緣際會下相識,因此鋼琴老師開始指導她的小小鋼琴家,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夠揚眉吐氣,也期待一個天才能夠不被現實埋沒、發光發亮。如此簡單的故事,金玟叔卻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為什麼彈琴?同時也說出了鋼琴是出世的,但學琴卻是入世的感嘆。


不光是「彈鋼琴」而已,還包含了其他的樂器,甚至泛指所有表演藝術。終究,我們是為了甚麼而學習鋼琴、小提琴甚至舞蹈等表演藝術?這個問題只在電影中提過一次,但卻在影片中不斷迴響,反覆詢問。


因為家裡供不起出國留學的錢,金智秀無法像其他音樂系的大學同學一樣出國深造,在沒有足夠的文憑和經濟支撐下,智秀不但要忍受母親和兄嫂的冷嘲熱諷,還被困在一間小小的公寓,開設沒甚麼名氣的鋼琴補習班。但是她的教室只能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陪伴她的只有掛在牆上的俄國鋼琴家霍洛維茲的照片。他希望指導主修鋼琴的學生,但是面對的不是毫無音感的孩子,就是對自己孩子過於自負或是只是想送孩子來學個才藝玩玩的家長。直到有一天她抓住了一直趁機跑進她教室搗亂的尹京文,意外發現京文是個極具鋼琴天份的孩子,在求才若渴的心情與虛榮心的作祟下,智秀開始無條件指導這個無父無母、整天在街上搗蛋的野小孩。她希望教出一個在比賽上發光發亮的鋼琴新秀,讓自己成為人人眼中的名師,於是以「彈鋼琴就會有燦爛未來」的夢想誘惑京文練琴,只是,京文想要的只是一個媽媽。


為什麼彈琴?當智秀去聆聽大學教授的演奏會,在出場後遇見一群學成歸國的大學同學後,聽見大家討論著如何趕快嫁個好人家,甚至背地裡批評教授一成不變的萬年演奏時,又不忘趁機諂媚巴結教授兩句,智秀不免臉色一沉,反問同學們學鋼琴難道只是為了求得大學教職或嫁個好人家嗎?這個問題讓大家都難堪了一下,但過沒多久卻又再度將這個疑問拋諸腦後。學鋼琴,為的是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家,還是單純為了富裕燦爛的人生?


然而當智秀為了鋼琴新秀大賽,用盡各種威脅利誘讓京文反反覆覆不下百遍地練習莫札特時,智秀想的是未來京文成功後,二人被鎂光燈捕捉的美夢幻影,卻忽略了一個孩子內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以及真正逃避演奏的原因,也忘了自己學琴的初衷和對音樂單純的本質。


京文是喜歡鋼琴的,在兩人前往遊樂園玩了一天後,京文用自己的想像力,組合各種音符描繪他看見的各種動物,京文對音樂的想像力是活潑不受拘束的,能夠支撐他坐在鋼琴前十幾個小時,只為了練習同樣一首比賽曲子,為的是智秀帶給他的母親印象。在母親車禍身亡前,他也曾經和母親一起彈琴,只是他要的不是智秀描繪得那些空泛的未來幻影,他想要的只是母親的溫暖。京文真正開始體會到音樂的感染力,是在一場家庭室內樂演奏後,因為受到音符的感召力,一時技癢隨手奏了一曲而技驚四座,這一曲也為他的未來開啟了伏筆:這樣的天才,需要一位更偉大(或說更有背景)的老師。


智秀是偉大的老師,到最後他可說是無條件的奉獻自己給京文,但也在京文為一的親人過世後才體會到自己無法支撐這個天才。音樂是出世的,但是「學音樂」卻是入世的。沒有足夠的金錢無法支撐龐大的學琴費用,沒有一個「偉大」的老師也無法「造就」真正的天才,空有對音樂的熱愛和天分是不夠的。智秀和京文只滿足的最難得卻也是最不現實的條件,最重要的金錢他們沒有,更沒有足夠分量的音樂大師做他們的靠山。智秀的大學同學有錢出國深造、歸國後自然有實力與後盾在大學任教,甚至開演奏會。智秀羨慕嫉妒對方的同時,也有點瞧不起對方認為的「音樂老師分高低」的想法,智秀認為教音樂的只要心態正確,那麼自己開設補習班和在大學擔任教職都是一樣的。這種想法當然是帶了點不服氣,可也說明了智秀當初學琴是為了堅持自己對音樂的熱愛。但當京文真正成為孤兒、智秀走投無路時,只好對她一向嫉妒也有點看不起的大學同學低頭,求對方向她在歐洲求學的鋼琴老師幫助京文。


你為什麼學琴?是為了當上音樂家後可以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還是讓身為女人的自己多一點女人味、將來好嫁個好人家?還是想讓自己多一點才藝?或是單純的熱愛鋼琴?學琴的理由很多,但是真正熱愛音樂的又有多少?有多少人是沽名釣譽?又有多少人是為了餬口飯吃而不得不彈琴?金玟叔的一個問題引發了很多種的答案,也是小小鋼琴家的疑惑。


在片中,金智秀曾在同學的疑問下謊稱京文是醫生的孩子,因為音樂界是清高的,我們不會在一場高級演奏會上看見一個撿垃圾的小孩坐在舞台上張開雙手彈琴。窮人成功固然是人人愛聽的勵志故事,但現實卻是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無法培育一個成功的人脈關係,要多少的人力、金錢才能將一個鋼琴新秀捧紅?這些都幾乎不可能發生在窮人家的孩子上,否則當年拜爾就不會在德國小酒館窮困潦倒了。


金玟叔在電影裡提出的問題,我認為日本漫畫家一色真人(他是誰啊???就是花田少年史的作者啦!!!!)的《琴之森》描繪得更寫實,著名音樂家阿字野壯介若非因受傷無法再度演奏而鬱鬱寡歡,最後只能於鄉間小學任教鋼琴,也不會遇見鋼琴天才一之瀨海,更不會因此而重新燃起對音樂的希望。不過阿海不但父不詳,母親還是妓女,在這種環境下再特殊的天才也無法站在世界舞台上。相形之下,帶有些許「到鄉下度假意味」而轉學於此的雨宮修平就是標準的鋼琴公子哥兒。父親是知名鋼琴家,加上本身條件不差,又對鋼琴擁有足夠的熱情,因此在學琴路上可謂一帆風順。於是,阿字野可說是收養了阿海,帶他離開故鄉,利用自己身為鋼琴大師的專業與以往的人脈,使阿海有能力追求自己喜歡的鋼琴以及更美好的生活。


無論是韓國電影中的金智秀,還是日本漫畫裡的阿字野,他們對於遇到天才而重燃希望,同樣地都對自己看重的學生抱有些許的投射作用,卻也在互動中點出學音樂最殘酷的要素:沒錢、沒背景,有再多的天才也休想出頭。師生互動是自然平實的,但反映確是殘酷現實的。金玟叔的小小鋼琴家是以俄國鋼琴家霍洛維茲做為起點與影片精神崇拜,因為霍洛維茲就是一個以追逐音樂本質完美,而非追逐比賽場上名利而稱著的鋼琴大師。
《我的小小鋼琴家》劇情結構很簡單,結局也算在些許惆悵中完美結束。不過很有趣的,導演金玟叔在音樂上做了一點貫串。智秀的偶像是霍洛維茲(也是金玟叔當初寫這部電影劇本的主題),而影片最後由知名鋼琴家金楨沅飾演長大後的尹京文,在演奏會上所表演的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霍洛維茲生前被譽為是拉赫曼尼諾夫的最佳詮釋者,以拉二做為演奏會
主軸是再完美不過。在一個多小時的催淚劇情下,金楨沅美妙的拉赫曼尼諾夫無疑投下了本片最大的催淚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