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非凡商業週刊」上面看到的一個標題,對於內容有些感觸。內容大概在說,簡單的生活與減法的生活,其實是兩件事情。兩者呈現「有之必然,無之不必不然」的邏輯關連性。換句話說,簡單的生活,必然導致減法生活;而減法生活,未必會造成簡單生活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喜歡穿的衣服,來來去去,就是那麼幾件,愛穿的鞋、愛拿的包、愛用的保養品、眼影...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構成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態度,支配著每個人很長很長的思維方式與活動空間。
因此,能用、想用、慣用的東西,就這麼多。多出一分,就是多餘:少了一項,就是彆扭。而減法生活的思考邏輯,就是消極地將多出來的那一分給減去。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卻未必會讓生活簡單。因為人總是在為那份匱乏的彆扭,而感到不安。總希望自己的生活如意、舒適。不過,屋內的物品、擺飾、雜物...等等,自然也就越積越多。所以,簡單生活真正出問題的地方,在於積極的不使用加法這件事情。真的很奇妙,問題不是出在減法,而是人們總是不自覺的在使用加法而已。「女人總是為她們的一櫃少一件衣服而感到不滿」;「男人總是為他們少一件玩具而感到遺憾」大家真正在乎的不是衣服、不是玩具,而是那一份加法的生活態度。
當女人看著專櫃裡的衣服、配件與高跟鞋,心中想的往往是如果我的衣櫃裡面有這件裙子,將來夜店我將是目光的焦點。而成年男性的玩具則是展現在車子、3C產品與童心未泯的收藏。當男人買玩具時,心中所想的是如果我的桌上型電腦有4核心的CPU、4G的DRAM與64位元的架構,將可以執行更多、更複雜與更多工的程式,或是跑更吃資源的遊戲。男人與女人的思考方式,如出一轍,同樣是採取假設的加法生活。生活是否因此變得舒適,我不確定,但是生活因此變得複雜倒是真的。
明明就想穿那件舊衣,但是卻硬要拿一件新裳,相互評比個數十回,才心滿意足的把舊衣套在身上。明明就是簡簡單單的上網、寫作業、弄弄POWERPOINT與打遊戲,硬是要搞一台伺服器級的電腦供在家裡,讓其他人膜拜。或許是資本主義的行銷技術太過於無孔不入,不斷的刺激人們消費、擴張信用,耽溺於物質生活的滿足。而這樣的滿足,是否符合人類的需要、這樣的消費是否能夠為地球所負擔、精神生活層面是不是因此而變得貧乏...,卻是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思索的問題。這才是簡單生活背後的意義吧!或許,有時候在買東西前得再問自己一次,如果沒有這樣東西,我真的會像自己所想的那樣感到不便嗎?站在這樣的前提下,討論簡單生活的意義應該會更大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