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5

高雄行紀---美麗島捷運站




6月下旬,我去了一趟高雄。

在我踏出高鐵左營站的那一刻,耀眼炙熱的南臺灣驕陽灑落一地,讓人無處可躲。

高雄的觀光氛圍,隨著這幾年的高雄美學,一併興起。新的公共建設、新的舊城區發掘與文史工作者的努力,逐漸營造出一片高雄學的新氣象。


特別是大家紛紛將目光都集中在鹽埕區駁二文藝特區及鼓山區的哈馬星,試圖從其中找回屬於老高雄的歷史、與打狗港的輝煌時,其實我更想去看看美麗島捷運站,ˇ已經成為公共藝術典範的捷運美麗島站。

捷運美麗島站,是高雄捷運紅線與橘線的轉乘站。

站體內重要的公共藝術作品-光之穹頂(The Dome of Light),是由義大利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親手打造,被美國旅遊網站「BootsnAll」評選為2012年全世界最美麗的15座車站之一。穹頂的主軸為「愛與包容」,其創作主題分成4大區塊、整體創作依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水─生命的孕育、土─繁榮與成長、光─創造精神、火─毀滅與重生等四大主題,講述人的故事。 直徑長達30公尺,穹頂面積660平方公尺,藉由各類玻璃藝術匯聚後,工匠們依據水仙大師親自繪製1:1的鉛條線稿,手工製作穹頂上的每一根線條(鉛條),呈現出鑲嵌玻璃在千年傳統累積下的新面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玻璃鑲嵌藝術的經典鉅作。

而其站外的4個出入口,則由日籍高松伸建築師設計,仿如以雙手合掌的「祈禱」,在白天與夜裡展現著不同風情,帶領著人們朝向和平的祥和境界,除祈福高雄未來之遠景外,亦讓世世代代之子孫能凝聚於此,攜手共創築夢踏實之未來與希望。

如此精彩的公共藝術作品,已讓人目不暇給。但是,如果從歷史脈絡重新看待捷運美麗島站的公共藝術,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讓時間回到1979年12月10日的美麗島捷運站地面上,這裡發生了一件讓震驚全球的事件,也徹底的改寫了臺灣人的歷史,它就是「美麗島事件」(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稱之為「高雄事件」)。該事件爆發嚴重的警民衝突,且在事件之後,眾多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大力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從輕發落。


在美麗島事件後,臺灣社會的輿論與風向開始轉變,最後因為江南案、林宅血案及陳文成命案等一連串事件,國民黨終於放棄專制統治,走向民主自由社會。


而民進黨也在7年後(1986年)於圓山大飯店創黨,並於20年後(2000年)取得執政權,從階下囚成為權力者。除了美麗島世代(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及呂秀蓮等人)因為此事件嶄露頭角外,美麗島辯護律師團世代(例如: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也因此躍上臺灣的政治舞台。


如果將上開歷史與本站的名稱、公共藝術之間相互連結,就可以知道這絕非偶然。

30年過去了,美麗島猶存其名,而光之穹頂的愛與包容及四個出口的祈禱、和平鴿,均在在顯示,這座車站的設立者希望在美麗島事件後,大家能記取教訓,在愛與包容中前進,也善頌善禱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