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

上洛散記---池田屋騷動與禁門之變

池田屋騷動(或池田屋事件)

幕末長州藩內尊王攘夷思想盛行 ,因此長州藩企圖謀求對京都政局進行干涉。而在1863年的八一八政變中,受到孝明天皇、公武合體派的公家、幕府、薩摩藩及會津藩的反撲,將長州藩的勢力逐出京都使得公武合體派成為主流三條實美為首的尊攘派公卿則逃往長州,史稱「七卿落難」。
 


尊攘派第一次遭到沉重打擊,尊攘志士們開始「攘夷」走向倒幕因此,心有不甘的 年(1864年)計畫利用祇園祭前的強風及烈日在皇宮放火,製造混亂,乘機囚禁中川宮朝彥親王,暗殺一橋慶喜(即日後的德川慶喜)和會津藩主松平容保等公武合體派要員,並將孝明天皇帶到長州。新選組為阻止倒幕派的計劃,在京都展開搜捕行動,而倒幕派也在京都秘密集會謀畫下一步行動。


池田屋騷動(いけだやじけん或池田屋事件即係在此一背景下,1864年7月8日在京都發生的一宗政治襲擊事件。新選組在此事件中大放異彩,而尊王攘夷派重要人物吉田稔磨、北添佶摩、宮部鼎藏、大高又次郎、石川潤次郎、杉山松及松田重助均於此事件中身亡。僅桂小五郎(即木戶孝允)身免於難。對於尊攘派而言,池田屋事件無遺是一場沈重的打擊而新選組則因此贏得聲望和幕府的信任。


於池田屋騷動後,長州藩舉兵上洛,與薩摩,引起禁門之變。有學者認為池田屋事件可能明治維新延遲一年,也有認為此事反而刺激尊王攘夷派加快推動維新。  


禁門之變 (或是御蛤門之變)


至於禁門之變則是長州藩於1864年719日以「藩主冤罪向帝申訴」的名義出兵京都,與會津藩、桑名藩及薩摩藩在現在的京都御所西側的蛤御門附近發生戰鬥,長州藩兵在此地向蛤御門開砲史稱「禁門之變」因所在地為御蛤門亦有稱為 御蛤門之變。由於雙方在京都展開了激戰,造成28,000多間房舍毀於戰火。而在禁門之變後,德川幕府趁勝追擊,藉由長州藩對御所開砲為大義名分,將之列為「朝敵」, 以薩摩藩的西鄉隆盛為參謀 召集各地藩主,發動第一次長州征討,長州藩以三位家老切腹謝罪落幕。


親臨禁門之變的歷史現場,看著這扇不起眼木造大門上的彈傷。可以遙想當年長州藩兵與會津、桑名、薩摩藩兵在此地隔門叫陣的場景。但是,一扇木門能夠阻擋熱兵器的衝擊嗎? 熱兵器可以摧毀石牆,卻只在御蛤門留下有幾道深淺不一的彈痕。無疑是駁火雙方自制,不願傷了皇城內的祥和之氣。



此地早已畫為市民公園,在春陽燦爛的午後,有行人、單車往來,安寧的氣氛,完全無法讓人想起百餘年前,讓京都28,000多間屋舍付之一炬的戰役。


但是,歷史總是出人意料,幕末風雲難測,誰又能料到,無論是在禁門之變、第一次長州征討及藩論思想主流上(公武合體v.s.尊王攘夷)對立的薩摩藩與長州藩,會在坂本龍馬及中村慎太郎的奔走下,於第一次長州征討後的2年內(1866年),締結合意倒幕的薩長盟約,史稱「薩長聯合」。也為日後的大政奉還與明治政府的成立,埋下契機。

1 則留言:

  1. 你的這幾篇遊記,臨場感都很強呢,透過你的講述,彷彿真的穿越回了風起雲涌、跌宕起伏的幕末一般:)
    沒想到你除了精通戰國史,連幕末維新史都這麼內行~
    最近從你這裡學到了很多呢……
    我忍不住想把這些遊記都列印下來,好好研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