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總統表示,「電影內容描述政府官員官僚作風、欠缺關懷民眾的同理心,致使底層民眾求助無門,選擇以自殺方式來控訴社會不公、法律無情和人性漠然。」結果上至院長,下到基層與新進公務人員,大家都必須看電影,學習「不能沒有你」的電影精神。在公開場合,大家言必稱「不能沒有你」,一時之間,這部電影就像是當紅炸子雞。
今年豆導的「艋舺」大賣,造成風潮,結果教育部長認為,「任何電影都有教育意義,建議訓輔人員和教官一起看『艋舺』,了解青少年文化。」開始教育工作者另外一波學習電影艋舺的風氣。
這樣的跟風習氣,與過去的蛋撻熱、甜甜圈熱、單車熱、KITTY熱,如出一轍。如果這是流行也就罷了!因為它只是反應社會文化與流行趨勢。但是,如果一窩蜂非理性的淺碟文化,發生在行政部門,則主政官員就應該被檢討。
了解社會動態、支持本土電影產業,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公務人員必須靠著看電影才能知道百姓的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須靠著看電影才能知道青少年在想什麼,負責日常政策執行的事務官該反省,負責政策制定的政務官更應該要反省。
為什麼行政部門、教育部門的官員制定的政策,無法契合人民的需要,不了解人民在想什麼,政策與人民的生活脫節,這個問題不是單單看一部電影、政治人物喊幾句口號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如果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執行與台灣社會的趕流行無異,則我們還能期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與「環境永續發展,打造美麗家園」的執政理想嗎?
後記:這次會去投稿,真的是最近很缺錢。「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也就沒啥好說的了,只希望能夠多找些機會籌錢,繼續鬻文維生。
延伸閱讀01:吳清基建議教官看艋舺 了解青少年(2010.03.08.)
延伸閱讀02:馬英九:希望公務員都去看《不能沒有你》(2010.03.08.)
延伸閱讀03:看電影治國 媚俗又淺碟(2010.03.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