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9

M型社會下台灣農業的出路

米勒 拾穗

台灣農業問題

無米樂中,崑濱伯說:『不能甚麼事情都靠政府,政府沒有那麼多錢啦』!無奈的話語,其實是台灣農業在WTO衝擊下的縮影。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面對全球化的壓力潰不成軍,最後只剩下對土地有著濃厚感情的弱勢老農願意守著田地,守著稻米。

而農業發展條例中,農地農用政策的鬆綁,讓台灣農業問題雪上加霜。農地不種稻,改種透天歐式別墅。都市中的白領族群紛紛下鄉體驗農村生活,不事生產,單純消費的結果,就是對農地的破壞。未經處理的污水任意的排放至溝渠中,造成農業用水的污染。農地買賣的全面棄守,使得農地利用更形破碎,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不利農業的發展,更徒然斷送台灣農業的未來。



當農產品均必須仰賴進口,糧荒下全面棄守農業的菲律賓就是很好的寫照,社會因此動盪不安,人民尋求溫飽而不可得。土地無法生養他的子民,飢荒的陰霾將如籠罩著大地的烏雲,像夢魘般揮之不去。

M型社會下的新作法

在M型社會中的左端(窮人階級),需要的是低廉穩定的糧食需求。因此,能夠提供充足而又價格合理的糧食,即可以獲取此部分階級的青睞。在WTO的貿易環境下,泰國香米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如果站在「憧憬的自由之丘」這樣的角度觀察,如果能夠提供中上品質的糧食,雖然價格稍微比泰國香米貴一些,但是仍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而台灣農業,在這個部分,相較於泰國香米而言,具有相對的優勢。就國人的飲食習慣而言,泰國香米在口感上略硬、略乾,較適合炒飯,但是在日常的烹煮上略遜於台梗9號米柔軟溫潤的口感。


因此,如果能夠提供充足而又價格合理的台梗9號米,就是在創造一個「憧憬的自由之丘」價值之商品。而如何在台灣人力資源高昂,耕地面積不足的環境下,開發此一商品,斗六農會的試驗,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經驗---「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由農會向農民承租原本日益零散的耕地,成立中衛公司,招募有志於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員,從事大面積、機械化耕作。以解決耕地不足、農業成本高昂的問題。而這樣的耕作模式,必然面臨風險控管的問題。在大規模耕作與機械化耕作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病蟲害與天然災害,就是一項重要的考驗。

另外,就是種植物種的選擇,如何避免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發生「菜金便菜土」的慘劇,則是另一項重要的課題,雖然可以透過倉儲、冷凍保存,於非產季時釋出農產品,但是這也只是治標之計,真正治本之道,就是對農產品國際市場交易價格的充分掌握與農產品期貨走勢的研判。此外,SOP標準作業流程,以及建立以大賣場、量販店為通路的銷售系統的建立,都是此一生產模式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M型的右端(富人階級),走精品式的行銷模式,方可搶攻金字塔頂端的味蕾。通常,必須強調的內容必須是有機栽種、無毒農業、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的生產模式。而以產銷班式的小規模生產方式,分攤部分開支,確實是可行之道。而在行銷方式上,則可以充分利用類似料理東西軍中所提及的「職人精神」。對於自己的農產品感到自豪與驕傲。在這個部分,~@小劍劍&開朗少男的奮鬥史@~、賴青松的轂東俱樂部都是不錯的代表性人物。透過Biog與大眾傳播媒體的行銷與包裝,讓大家有機會重新認識台灣的優良稻作。而在通路設定上,除了百貨公司的地下超市、高級購物中心之外,產地直銷宅配到府,或許也是一種可行之道。也可以避開中盤商,同時直接掌握通路上的優勢。


此外契作模式,也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如果能夠穩定收購價格,創造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經驗,無疑是替台灣農業開創一條嶄新的道路。例如:將計畫耕作的農地於事前標售予特定之數名顧客,而將該部分之出產物由該顧客享有。除了提供即時線上DV監看系統,使居住在城市中的顧客可以隨時隨地觀察即將取得的稻米外,更可以利用休假或週休二日,帶領家人前往農地,參與該作物之耕種工作,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稻米,體驗農家樂。這樣的產品內容,相信會對部分高所得人士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即便日後發生風災、水災等不可抗力,農夫仍可取得工本費與一定的勞力所得,保障其基本生活,使其依憑農業即可取得穩定的收入來源,似乎是一條可以參詳的商業模式。


台灣米的品質,如果不是世界第一,至少也算是前段班的學生。但是,卻在WTO的全球貿易系統中,遭到嚴重的挫折。如果問題不是出在稻米本身,那必須被檢討的就該是其他的環節。如何提升台灣稻米的競爭力,讓WTO的阻力變成台灣農業的助力,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畢竟不是只有高科技叫做產業,農業才是真正應該被關注的產業。

每個人都會說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農人的社會地位還排在第二位,遠遠優於工人與商人。可是曾幾何時,農地荒廢,豪華農舍林立,農民以打零工為生,年輕人則將種田視為畏途。即便是高科技的強國、富國,例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都不因為高科技的發展而將農業視為棄屣,仍然將農業發展視為最重要的政策。

結論

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書中,曾經提到全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地,不是其他農業成本低廉的地區,而是一個曾經為棉花田而開戰的國家---美國。(註1)雖然棉花的種植與採收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是美國棉花業與大學彼此間相互合作,促成產業的進步與革命,最後成功的讓棉花業繼續的在美國南方存在。當然,棉花業主間對於政府與國會的遊說、國家對棉花業的政策和補貼,同樣功不可沒。


即便是如此,我仍然可以在路上注意到「美國棉」(USA Catton)的廣告,之前的代言人是王力宏,最近則是換成郭靜。想想很有趣,棉花應該不是一種可以直接對大眾販售的商品,但是卻被拿來強力主打,當作一種品牌在行銷,感覺上像是Intel Inside的概念。

美國政府有這樣的概念,在為美國的棉花做行銷,而台灣呢?是不是應該參考它的作法,替台灣的農業做行銷。「台灣精品」不是只有高科技,應該也可以是農業吧!紐西蘭對奇異果的行銷,一句「係金ㄟ!」建立它的品牌形象,即便大陸奇異果搶攻市場,仍然可以走高品質、高價位的路線。而日本對於它的農業更是不遺餘力,一個料理東西軍的飲食節目,風靡多少國家,更挑動台灣人對於日本農漁產品的舌尖想像。而新瀉的越光米、讚岐的烏龍麵與信州味增,更在節目播出之後,成為詢問度最高的日本料理項目。


台灣的美食,一直是國際觀光客的最愛,大部分來台灣旅行的遊客,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台灣美食、夜市小吃與珍珠奶茶。如何透過食物將台灣的農產品行銷出去,值得大家一起去努力。

提到小籠包,每個人想到的是鼎泰豐,而可以進一步聯想的是它所使用的食材,如何將它的食材與台灣的農產品與畜牧水產進行連結,創造出供應鍊的立體形象,就是一門學問。而背後的龐大商機,卻是值得開發事業。

不過,得先有一連串的配套措施,例如:建立台菜的專業國際廚師證照、台菜的使用材料限制...等等,以提供台灣農產品的輸出機會。泰國的香米,因為泰國菜的輸出,而在世界是發光發熱;日本的越光米,則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成為頂級壽司醋飯的必備食材。而台灣的台梗9號,品質優良。而池上米更曾為日本天皇的御前貢品,但是我們欠缺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一個可以把台灣米行銷全球的包裝與策略。這個部分就必須看看美國,學學日本,甚至是鄰近的泰國的經驗,以擴大海外的銷售通路。

最簡易可行的方法就是協助台灣餐飲業者開發海外市場,協助台灣餐飲業者瞭解當地的法規與協助籌資,加速開設海外分店的時間,並節省開設海外分店的成本。強化台灣餐飲品牌的影響力,也可以促進台灣農漁畜牧產品的銷售,一舉數得。


建立產官學合作的新農業模式,由餐飲業者依據其客戶端之經驗,分析消費者的飲食習慣與喜好,而由學界與產業界依據餐飲業者所提供之相關資料,進行品種的研發與種植技術的改良,讓客戶端可以直接與生產端對話,讓研發者可以直接知悉市場的需求,提升研發效率,避免資源浪費。


另外,農業必須走向科技化。針對不同的生產模式與需求,提供不同的育種、作物改良、病蟲害防制與農業技術提昇。並針對符合國家標準的的農作物,提供國家認證標章。智慧財產權之維護,防止侵害新品種的專利,強化原生種、花卉種名的DNA鑑別技術...等等。同時,建立無毒農業、有機栽種的國家標準與國家認證:作物的生長條件、栽種方式、設備的標準建立。


以商業管理模式、高科技研發與生態永續經營的理念,重新發現台灣農業的價值,擦亮這一塊金字招牌。讓我們的農民不必再高唱無米樂,這才是台灣農業的目標。也是在WTO衝擊下,台灣農業必須要嘗試的一條新道路。




註1:西元1860年的南北戰爭,主因是因為南方的棉花業與北方的工業間的矛盾,「蓄奴政策」只是導火線而已。畢竟黑人人權的真正提升,還是得等到Brown案(1954)與金恩博士推動的「民權法案」(1964)後,才真正獲得確立。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347 U.S. 483 (1954))在南北戰爭後布朗案之前的近百年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仍持Plessy 案中「分離但是平等」(sepearate but equal)的論調(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

延伸閱讀:李瓊妮 ,日本2006年度農產品國外市場促銷計畫概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